昨日(2025年10月4日)下午盈鑫惠,一篇题为《国资委将严查三十年国企改制过程中巨额资产流失问题》的文章在网络迅速传播,引发社会高度关注。该文描绘出一幅国资委全面清查国企改制资产流失问题的监管蓝图,却暗藏诸多虚假信息,值得深入剖析。
一、谣言内容全貌
文章称,国资委于2025年9月部署对过去三十年国企改制资产流失问题全面清查,列举了三大重点领域:1998 - 2005年中小国企“改制潮”、2010年前后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、2015年以来“僵尸企业”处置。调查方法“双线并进”,包括对重大改制项目“回头看”审计与建立举报奖励机制。文中还列举了资产流失形式,如改制评估故意低估资产、管理层收购(MBO)利益输送、关联交易转移核心资产等,并引用2004年国家审计署抽查数据。为应对追溯历史交易难点,声称采用“三个区分”原则界定改革探索与违法违纪界限,还提及最高法研究相关司法解释,以及行动将推动《企业国有资产法》修订和充实社保基金。
二、谣言解析:多维度拆解谎言
(一)信源追溯:模糊来源的伪装
该文最初标注来源为“钢铁冶金”,这一模糊信源存疑。国家重大经济政策信息,权威发布渠道应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,或新华社、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。经查证,这些权威平台均无相关消息,“钢铁冶金”不过是谣言的伪装。
展开剩余72%(二)内容构造:虚实交织的陷阱盈鑫惠
假新闻迷惑性强,源于精心设计的叙事结构。作者将真实历史事件(如上世纪90年代“抓大放小”战略)、政策概念(“三个区分”原则)、历史数据(2004年审计报告)与虚构的“严查行动”编织在一起。文中“某省启动股权回购”“某市将3亿元划转养老金”等细节,因缺乏具体时间、地点、人物而显得空洞,是为增强可信度设置的陷阱。
(三)政策逻辑:违背常理的监管叙事
从政策出台规律看,重大监管行动有严格程序规范。我国重大经济政策会通过权威渠道正式发布并配以系统解读。而此文章发布渠道和行文风格,与重大政策发布规范严重不符。当前国资监管重点是推动高质量发展、完善现代企业制度、防止新增国有资产流失。运动式大规模历史问题清查,既不符合“稳中求进”工作总基调,也不利于稳定市场预期。
三、深层思考:谣言背后的社会问题
(一)利用公众关切制造轰动
谣言利用公众对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天然关切。国企改制过程中虽存在问题,但造谣者夸大其词、移花接木盈鑫惠,制造轰动效应。公众对国企改革的关注和担忧,成为谣言传播的社会心理基础。
(二)打着正义旗号扰乱秩序
这类谣言常打着“反腐”“追责”旗号,看似正义,实则可能扰乱市场秩序,影响企业家预期和信心。历史上的国企改革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推进的,当时政策措施是为破解发展困境。用今天标准简单否定历史,并非实事求是。
(三)反映网络信息生态问题
谣言传播反映出网络信息生态的弊端。部分自媒体为追求流量,不惜编造、传播虚假信息;一些读者缺乏专业判断能力,易成为谣言二次传播者。这导致虚假信息在网络迅速扩散,扰乱社会秩序。
四、防范建议:提升媒介素养,抵制谣言传播
面对此类假新闻,读者需提升媒介素养。坚持权威信源原则,对重大政策信息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。培养批判性思维,对看似完美无缺的叙事保持警惕。注意信息中的时间逻辑、数据来源等细节,这些往往是破绽所在。不轻易转发未经证实的热点信息,避免成为谣言传播节点。
五、钱诚益彰,千顺万顺:理性判断,共筑清朗网络空间
这条假新闻制造者通过精心设计的叙事框架,营造出“真实”错觉。但假的终究是假的,经不起事实和逻辑检验。在信息爆炸时代,我们既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,也要培养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。对网络“重磅消息”,要多一份理性、少一分冲动,多一份求证、少一份轻信。
同时,我们要相信国家改革在法治轨道上稳步推进,重大政策调整会通过正规渠道公布。保持定力、理性判断,是每个网民面对网络信息应有的态度。让我们共同营造清朗网络空间,维护健康社会舆论环境。
发布于:广东省星火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